- A+
從公眾對電子政府的使用狀況和滿意度兩個方面, 通過在線問卷調查的方法來研究電子政府與公眾政治信任度的關系。這兩個方面又各分為三個維度進行研究, “公眾對電子政府的使用狀況”分為公眾對電子政府的使用頻率、使用形式和使用動機三個維度, 而“公眾對電子政府的滿意度”包括公眾對電子政府提供信息的滿意度、在線服務的滿意度和與公眾互動的滿意度。
在政治信任的描述層面, 研究發現, 當前公眾對于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度較低。關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問題, 不少研究都發現存在低信任度的問題 , 認為當前的中國政治信任存在所謂的“差序格局”。具體而言, 公眾對國家、政治體系、政治制度、國家領導人、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機關的政治信任度較高, 而對市 (縣) 政府、街道辦 (鄉鎮) 政府的政治信任度較低。因此, 利用電子政府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 不僅具有可操作的現實空間, 也理應成為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考慮的范圍。
此外, 研究發現, 盡管政府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建立各級電子政務平臺, 但是普通公眾對電子政務平臺的接觸仍然很少。這個研究結論與前人的不少研究結論頗為一致:如桂虹對安徽省的政府網站進行研究發現, 政府網站的訪問量不高, 對公眾吸引力不足。 等在對中國政務微信的使用調研中也發現, 在他們的被調研對象中, 僅有16%的人閱讀過政務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 于晶、付雪松的調研也發現, 在168個已開通微博的樣本中, 只有38人對政務微博有所了解, 僅占樣本總數的29.76%。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電子政府的推廣宣傳力度不夠, 導致公眾對其不了解;另一方面, 也許更為重要的問題是, 電子政務的內容和服務沒有能滿足普通公眾的需求。移動互聯技術的提升與普及, 使得公眾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電子政府, 但如何提升電子政府對公眾的吸引力和興趣, 應該是今后政府部門思考的重要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 電子政府的使用頻率與公眾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度具有顯著正相關, 越經常在電子政府平臺上與政府溝通互動的公眾, 越傾向于信任政府。同時, 公眾對地方政府提供的信息和在線服務越滿意, 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度越高。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 發現網絡的使用與政治信任呈負向關系 , 或者是與政治信任, 尤其是對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不相關 , 本次的研究結論則證明了在網絡使用中, 公眾對電子政府的接觸與使用可以促進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對于地方電子政府的使用滿意度方面, 袁娜通過對廣州市政府網站和廣州市居民進行調查后, 也發現了和本研究一致的結論:公眾的網站使用滿意度與政治信任水平顯著相關, 但是公眾對政府網站的使用滿意度卻較低。 然而, 黃東益、李仲彬以臺灣為個案進行分析, 卻認為, 對于線上政府使用的滿意度并不見得能夠強化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但民眾對于線上政府的負面評價卻可能降低對政府信任的程度。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醒地方政府, 應當重視電子政府在政治信任中扮演的角色, 積極利用電子政府提升政治信任, 而電子政府中出現問題, 也應妥善處理;否則, 電子政府不但不能起到積極作用, 反而會不利于公眾對于地方政府的信任。
然而, 與我們預料不一致的是, 研究結果顯示, 公眾對于與地方政府互動的滿意度與政治信任沒有通過相關性檢驗。在一些對廣告的研究中, 雖然有些研究發現, 互動性對于用戶對產品的態度有著積極影響, 但是也有些研究發現, 互動性對消費者的滿意度沒有影響, 甚至產生負面影響。[27]這表明, “互動性”是一個復雜的概念, 它在提升公眾政治信任度中如何起作用以及起到何種作用, 需要進一步考察。
本研究僅是從一般層面上采用量化的方法研究公眾電子政府的使用狀況、滿意度與地方政治信任之間的關系, 如果要對兩者關系進一步進行考察, 需進一步深入到各地方政府的網站、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的個案之中, 將其置于中國社會的語境之中, 對其發展、內容、運作、反饋進行詳盡考察與研究, 同時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公眾進行訪談, 探究電子政府中的存在問題并尋求解決對策。此外, 盡管本研究發現公眾對電子政府的使用形式與政治信任沒有相關關系, 但隨著政務社交媒體, 尤其是政務微信的進一步擴散與發展, 有必要研究政務微信在公眾政治信任中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