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6 09:04
宋紹興二十八年 (1158年) , 韓元吉任建安知縣;宋淳熙元年 (1174年) , 韓元吉任建寧府知府。韓元吉主政期間, 導引城北橄欖坑之水入城, 沿途澆灌果蔬, 在紫霞洲西北側始創建安書院, 并在附近開辟了一處玉仙池, 周圍植樹建亭, 亭楣上題有“溪山一覽”匾額, 成為城內一道特別耀眼的文化教育風景線。
宋淳熙年間 (約1174-1175年) , 朱熹常往來于建安 (即今建甌) , 同友人游覽了有“西天柱”之稱的郭巖山, 并題詩贊美道:“名魁上郡無雙景, 秀奪西甌第一山”。同期, 朱熹在建寧府 (即今建甌) 與知府韓元吉交游甚密, 常常在城區紫霞洲韓元吉創辦的書院 (址在今磨房前福利院, 后興建為建安書院) 講學, 在書院前開鑿了一口井, 叫“艮泉井”, 并作有《艮泉銘》。
南宋嘉熙二年 (1238年) , 郡守王埜承宋理宗陛辭之命, 在紫霞洲韓元吉始創的書院基礎上興建建安書院。
明洪武十九年 (1386年) , 建安知縣余子薛, 將建安書院遷于崇儒坊府學 (遺址在中西醫結合醫院) , 更名為“匯沙書院”。以故址改創知府廨舍, 后廢。
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 , 甌寧知縣鄧其文到任, 恰逢大水, 即進行賑濟災民, 興辦書院, 重建毀沒的建安書院。
清康熙三十二年, 甌寧知縣鄧其文將建安書院遷建于右衛舊基義學之右 (遺址在都御坪舊人民政府所在地) 。中祀建州諸先儒, 后建文昌閣, 創講堂, 設射圃, 以為諸生講學觀德之所, 并改名為“建溪書院”。并籌建膳宿, 聘請名師教授。次年, 鄧其文在建溪書院設義學, 聘請名師教授家境貧苦無力上學的青少年。因而, 建溪書院前 (今西大街東段) 舊稱“義學前”。
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 知府史曾期新之, 籌給膏火。其后, 清道光四年 (1824年) , 知府陳俊千、建安知縣包干臣等捐俸倡修。書院一直延續到清末, 改為學堂為止。
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 , 各省書院中屬省城者改為大學堂, 屬各府者改為中學堂, 強調“教法當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
清光緒三十二年, 建寧知府白增煜在城內義學前建溪書院內, 創辦閩北第一所中學, 即建郡中學堂。當時學制為預科3年, 正科5年。建郡中學堂只設預科, 預科班科目有理化、算學、尺牘、英語。但是由于預科班管理不善, 授課知識太淺, 辦了兩年后于清光緒三十四年就停辦了, 學生提前畢業, 畢業后可轉入正科。
1949年, 建郡中學堂與“建甌縣立中學”合并為“福建省建甌人民中學”。1952年合并私立培漢中學為“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6年改為“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建安書院從宋紹興二十八年 (1158年) , 由韓元吉初創到南宋嘉熙二年再由王埜興建時, 其管理體制已較為完備, 有山長、堂長和講席等不同層次的管理和教學人員。
從最初的建安書院, 到匯沙書院、建溪書院, 再到建郡中學堂, 最后到建甌第一中學, 一脈相承, 成為建甌辦學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學校。
建安書院舊址的建筑, 除了朱文公祠、真德秀祠外, 還建有燕居堂以祀先圣。關于建安書院歷史的變遷, 歷代有宋知府王遂、清知府陳俊千, 邑人徐孺芳、鄭重、潘錦等名賢留有碑記, 供后人考索查閱。
建甌市境內有三所屏山書院, 一所位于城南紫芝上坊 (遺址在今茶廠一帶) , 一所位于城東察院前, 一所位于西溪口梅巖。其中, 位于西溪口梅巖的屏山書院, 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 (1131-1162年) ;位于城南紫芝上坊的屏山書院, 始建于元至正元年 (1341年) , 為元代建寧路總管麻合馬及同知劉伯顏所建。
位于城南紫芝上坊的屏山書院, 又稱“宋三先生祠”, 原為洪山寺, 舊址在登俊坊。元至正六年, 郡守趙鏞重建。明嘉靖十三年 (1534年) , 提學潘璜增設籍溪胡憲、白水劉勉之像, 匾曰“三先生祠”。內有劉氏五忠祠。祀宋屏山劉子翚, 門人朱熹及其從子配享。
明初改為建安縣儒學, 而祀劉子翚于戟門之右。明天順八年 (1464年) , 知府劉鉞改建今所。中為堂, 以祀子翚, 配位如故。堂之北構兩齋, 匾曰“不遠復”、“毋不敬”。南為門, 外立綽楔, 匾以舊額。
根據民國版的《建甌縣志》、清康熙版《建安縣志》、明嘉靖版《建寧府志》等史籍記載:環溪精舍由朱熹的父親朱松始創于宋紹興七年 (1137年) , 地處建甌城南東西溪交匯處的南岸, 舊屬紫芝坊。遺址在今建甌中水南舊襪廠一帶。環溪精舍是朱熹童年隨父寓居在建甌讀書的地方。
宋紹興七年, 朱熹八歲, 跟父親朱松由尤溪遷居建安 (今建甌) 。據《韋齋集》卷首《韋齋公年譜》載:“公嘗往來于建、劍間, 喜建州山水佳勝, 遂筑精舍于環沙之上, 遷居焉。時文公已八歲矣。童時畫八卦于沙上, 即此地也。”
從紹興七年至十四年三月, 朱熹的父親朱松去世為止, 朱熹均在環溪精舍從父學習。
明朝洪武初 (1368年) , 有僧人造城南石橋, 借環溪精舍為督工之所, 橋成之后, 僧人竟拓增精舍, 改為方廣寺。明成化二年 (1466年) , 朱熹十世孫朱墩告于官, 僅收回精舍兩側空地。明正德七年 (1512年) , 朱子的后裔嫡孫又告于官, 才全部收回修整, 祀朱松像于中堂, 以文公配享。后又改環溪精舍為環溪書院、朱韋齋先生祠等。